1.初中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和做诗词赏析,文言文的技巧
初中的文言文都是一些基础简单的知识。
不要求你弄清太多句式,关键是要多积累一些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比如说:以(把,用来,来,认为,按照)、之(助词的,取独不译,代词,音节助词)、于(对于,在,比,和)、其(大概,难道,指示代词这些那些,人称代词)、所以(用来。
的方法,。
的缘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因此)、乃(于是就,才,竟)等等常见的字;还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会(适逢)、度(估计)、再(两次)、顾(回头看)、拜(授予。
官职)还有一词多义:然(正确、这样、但是、确信)谢(告辞、道歉、拒绝、感谢)等等,关键在于多读,慢慢的就自身有一种翻译能力了。
做题时,不要求你逐字逐句翻译清楚,只要掌握整体意思就行。关键字对就给分。
有时还可结合题目中的信息帮助理解。关于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弄清其思想感情的核心和基调就好办了。
2.关于古诗中的'词'的含义即解释
语言学里,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3.快中考了,山东人教版初中三年所有文言文中重点词语解释,语句解释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⒈解释加点字⑴具答之(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⑶ 屋舍俨然( )⑷各复延至其家( ) ⑸乃不知有汉( ) ⑹便要还家( )⒉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⒊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 、⒋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⒌翻译句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 ⒍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⒈《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法。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无案牍之劳形( )⒊“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策之不以其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⒋翻译下面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⒌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⑴可爱者甚蕃( ) ⑵濯清涟而不妖( )⑶香远益清( ) 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⒉ 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⒊ 选文第1节从 、、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⒋ 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⒌ 模仿例句,用同样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四)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为宫室、器皿、人物 ( ) ⑵中轩敞者为舱( ) 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⑷高可二黍许( )⒉翻译下面句子⑴尝贻余核舟一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⒋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⒌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⑴不独亲其亲 ( ) ⑵男有分,女有归( )( )⒉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通 解释 通 解释 ⒊翻译句子(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⒋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4.古诗中如何理解词句含义
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即理解或翻译),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一次偶然的课堂教学事件告诉我,“联系”便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三年前,我教学《口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 2003年5月第五版)一课时,讨论到“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一句的翻译时,一位女生发言说:“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原原本本地援引的《参考书》上的说法),话还没说完,有一位男生 “噗嗤”一声笑了起来。
我问他为什么笑,他说:“这些宾客在做广播体操啊?”这一问,反把我给问住了。是啊,宾客们惊讶的动作根本不可能如此一致,怎样理解恰当呢?稍思片刻后,我反问道:“宾客们有一致的地方吗?”同学们马上回答道:“以为妙绝。”
“对啊,宾客们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我们怎样理解这句呢?”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普遍认为这句应理解为:“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认为好极了,有的伸长脖子,有的斜眼旁视,有的微露笑容,有的暗暗赞叹。”这件事,使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深深地懂得了:解读古诗文的词句,除了借助于有关工具书、参考书(参考书仅能提供参考)外,还必须联系作品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联系自身经验,仔细推敲,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真正理解其内容。
一、联系作品内容解读 如果割断了文章的前后联系,就词解词,就句释句,那就很难把握作品原意。如对《蒹葭》(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的“溯游”一词的理解,教材上的注释为“顺着河流往下走”。
但联系全诗的中心意思和表达风格,我觉得理解为 “沿着直流的水道往上走”似乎更确切些。《蒹葭》是一首爱情诗,表达的是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思念和渴求相见的恋情。
若按该教材的注释,诗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理解为:“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弯又长。
顺着河流往下走,仿佛她在水中央。”这样,给人的印象则是:主人公犹豫不决,徘徊不前,无渴求相见之心,缺乏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勇气。
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对“游”一词如何理解。《辞源》将“溯游”的“游”解释为“河流的一段”(第 1835 页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1 年 12 月修订第一版)。
《中学生文言词典》(第 430 页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10 月第一版)亦缘此说。 王力 先生则认为:“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古代汉语》第 455 页中华书局出版王力主编 1962 年 11 月第一版)。
仔细想来,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前者没有排斥“直流”,后者也没有排斥“一段”,可综合起来把它理解为“河流当中直流的一段”。那么,既然“溯洄”解释为“沿着弯曲的河道往上走”,“溯游”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沿着直流的河道往上走”。
这样的理解既切合实际,也符合诗意。一条河流无论总体怎样弯曲,但总有一段或数段是直的。
从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来看,主人公越过了险阻,来到一段平直之处,眼前出现了“伊人”的幻觉,这是符合常理的。同时,这又暗示着:只要不怕艰难险阻,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好的事物终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再从表达风格上来说,这首诗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全诗共三章,每章只是变换了几个字,很好地表现了反复咏唱、缠绵无尽的感情。
从这一点上讲,“溯洄”、“溯游”中的“溯”都理解为“逆水流方向而上”,也是与全诗重章叠句的写法相一致的。因此,诗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这样理解: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弯弯,崎岖而又漫长。继续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忽而变直了,仿佛她在水中央。
再如:我在教学《三峡》(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一课时,不少同学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翻译为“除非正午,才看不到太阳,除非半夜,才看不到月亮。”这正好与文章的原意相反。
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理解,他们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参考书》上的解释。其实《参考书》上并没有“才”这个字,那句中的“除非”是“除了”的意思(如果把它与“才”搭配起来,便是“只有”的意思了)。
再让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他们这才恍然大悟:这句突出的是“两岸连山” 的高峻,应该理解为:“如果不是中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苏教版新课程教材中是这样注释的),或“除了中午,看不到太阳,除了半夜,看不到月亮”,或“只有在正午,才看到太阳,只有在半夜,才看到月亮”。二、联系社会实际解读 对古诗文词句的解读,如果脱离了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际,凭自己的一般经验或想当然望词释意,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其内容、含义,有时还会闹出笑话。
如:《曹刿论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一课对 “ 登轼而望之 ” 中的 “ 轼 ” 解释为 “ 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 。与之相配套的《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上将 “ 登轼而望之 ” 翻译为: “ 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撤退的情况。
” 这实在令人费解。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曹刿并非毛头小伙子或平衡木运动员,哪有如此敏捷的身手蹿到 “ 车前用于扶手的横木 ” 上。
5.初中文言文词汇的意思必记的有哪些 包括课外的 谢谢
第三部分 文言文[考试目标一]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例题精析]例1.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A.良鄂然,欲殴之。
( 通 )B.甚矣,汝之不惠 。 ( 通 )C.圣人非所与熙也 。
( 通 )D.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通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齐无人邪?使之为使。 其贤者使使贤主。
B.寡人反取病焉。 则久已病矣。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吾赖是以食吾躯。
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楚人以晏子短”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C. 我以日出时去人远 D. 以我酌油知之例5.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子将安之?C. 彼竭我盈,故克之。
D. 人之为学者有难易乎?◆例1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能力。答案是:A. “鄂” 通“愕”;B.“惠”通“慧”;C.“熙”通“嬉”;D.“阙”通 “缺”。
◆例2是考查学生辨析字词古今含义的能力。A项中的“卑鄙”古义是地位低微,学识浅陋。
今义是语言、行为品质恶劣;B项中的“其实”古义是它们的果实,今义是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C项中“牺牲”古义指牛、羊、猪等祭品,今义是指为正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D项中“修狭”古今同义,都是长而窄的意思。A、B、C三项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有明显差异,故答案为D。
◆例3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此题的答案是A。
因为A项中两个加点的词都是“派遣”的意思;B项中的“病”分别是“辱”、“困苦”的意思;C项中的“名”分别是“出名”、“名声”的意思;D项中的“食”分别是“食物”、“供养”的意思。◆例4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以”字的理解能力。
例句中“以”,意思是“因为”,四个选项中,A项是“因为”;B项是“用”;C项是“认为”;D项是“凭、靠”。正确的选项是A。
◆例5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之”的能力。该题的答案是D。
因为D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一样“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中的“之”是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B项中的“之”是作动词,“去、往、到”的意思;C项中的“之”作代词,是“他们(指齐军)”的意思。[能力训练一] 一、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置于市,贾十倍 同 2.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通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4.才美不外见 同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6.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 同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通 8.诎右臂支船 同 9.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通 , 通 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11.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12.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通 13.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通 14.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 15.无他,但手熟尔 通 16.谈笑有鸿儒 通 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 1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同 19.不用,则以纸帖之 通 20.默而识之 通 21.之虚所卖之 通 22.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 23.便要还家 通 2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同 2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同 2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通 27.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 28.左手倚一衡木 同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2.蒋氏汪然出涕曰 古义( )今义(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义( )今义( )4.大小之狱 古义( )今义(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6.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7.可以已大风 古义( )今义( )8.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9.王曰,何坐 古义( )今义( )10.未果,寻病终 古义( )今义(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古义( )今义( )12.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 )今义( )1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1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15.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古义( )今义(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何苦而不平( )2.释担而立,睨之( )3.请损之,月攘一鸡(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会宾客大宴( )6.复前行,欲穷其林( )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8.以光先帝遗德( )9.齐威王欲将孙膑( )10.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11.有一老父衣褐( )12.因长跪履之( )1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14.惧有伏焉( )15.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16.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四、解释下列加点实词在句中的含义1.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2. 温故而知新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3. 高可二黍许 ( ) 杂然相许 ( )4. 齐人固善盗乎 ( ) 汝之心固,固不可彻( )5. 晏子使楚( ) 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 ) 齐命使各有所主 ( )6. 西蜀之去南海 ( ) 挈妻子而去之走 ( ) 去国还乡 ( ) 去死肌,杀三虫 ( )五、根据要求选择答案: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正确的) B.渔人甚异之(奇异)C.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