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
九九九九年级年级年级年级下下下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从军行从军行从军行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导读】 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
写战斗,激烈悲壮,有声有色;写感慨,情真意切,出自内心。行文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4.凤阙:皇宫。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暗淡,模糊。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作者简介】 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
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是唐诗的亮点。
2.初三古诗的赏析题
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3.初中九年级古诗赏析
九年级上《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1.诗歌开头运用什么手法?作用如何?运用“兴”的手法,诗歌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婉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
2.说说下列诗句的作用。(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既写出了姑娘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形象。“悠哉”连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难耐的相思之苦。
(3)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出来。但这并非是已然的事实,而是“君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的幻想。
描绘这一美满结合,突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思念之深。也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3.“诗无邪”,你是怎样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综观全诗,充满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歌颂了“乐而不淫”的纯真爱情。《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si)。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zhi)。 1.诗歌如何抒发对伊人的怀念之情的?作者是借景抒情。
作者以蒹葭起兴,先描绘出一幅清秋河边肃杀凄凉的图画,来衬托自己追寻意中人未得迷茫失落的惆怅之情。2.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综观全诗,它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逐步展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相见欢 南唐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剪不断 理还乱(3分)2.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对故国的怀念与被囚的孤独寂寞之情3、上下两阙抒发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答:上阙以凄清的环境烘托寂寞的心情;下阙以形象的比喻反映心头无可解脱的离愁。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整首词表达了伤春怀旧的思想感情。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脍灸人口,请作赏析。答:这两句诗既是现实生活里的春景,也是词人往昔美好生活情感的记忆。
“花落去”是伤春,“燕归来”是伤别,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富有哲理。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超脱尘世恬静闲适、安贫乐道、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凌霜傲立,不随波逐流,悠然自得的形象。
2、写诗悠闲自得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看”好吗?为什么?答:不好。“见”字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诗人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
更好地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4、心远地自偏道出了怎么样的哲理?答:只要人心恬淡静谧,即使身处闹市,也像住在偏僻幽静的地方一样。
游山西村 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1、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答: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2、诗中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官场被诬的愤愤不平,农家纯朴生活给他的欣慰、相信终会否极泰来,理想一定会实现。
3、颔联中写景中蕴涵哲理,请作赏析。诗人漫步在山峦间,穿行于曲折的溪流旁,草木茂盛,山路难觅,迷惘之时,突然发现前方花明柳暗,茅舍乡村。
顿感豁然开朗。道出了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也告诉我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困难时不要气馁,美好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右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词中作者用了“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天狼即天狼星,在此“天。
4.初中九年级古诗赏析
九年级上《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1.诗歌开头运用什么手法?作用如何?运用“兴”的手法,诗歌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婉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
2.说说下列诗句的作用。(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既写出了姑娘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2)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形象。“悠哉”连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难耐的相思之苦。
(3)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出来。但这并非是已然的事实,而是“君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的幻想。
描绘这一美满结合,突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思念之深。也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3.“诗无邪”,你是怎样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综观全诗,充满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歌颂了“乐而不淫”的纯真爱情。《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si)。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zhi)。 1.诗歌如何抒发对伊人的怀念之情的?作者是借景抒情。
作者以蒹葭起兴,先描绘出一幅清秋河边肃杀凄凉的图画,来衬托自己追寻意中人未得迷茫失落的惆怅之情。2.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综观全诗,它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逐步展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相见欢 南唐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1.本文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剪不断 理还乱(3分)2.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对故国的怀念与被囚的孤独寂寞之情3、上下两阙抒发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答:上阙以凄清的环境烘托寂寞的心情;下阙以形象的比喻反映心头无可解脱的离愁。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整首词表达了伤春怀旧的思想感情。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脍灸人口,请作赏析。答:这两句诗既是现实生活里的春景,也是词人往昔美好生活情感的记忆。
“花落去”是伤春,“燕归来”是伤别,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富有哲理。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超脱尘世恬静闲适、安贫乐道、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凌霜傲立,不随波逐流,悠然自得的形象。
2、写诗悠闲自得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看”好吗?为什么?答:不好。“见”字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诗人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
更好地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4、心远地自偏道出了怎么样的哲理?答:只要人心恬淡静谧,即使身处闹市,也像住在偏僻幽静的地方一样。
游山西村 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1、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答: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2、诗中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官场被诬的愤愤不平,农家纯朴生活给他的欣慰、相信终会否极泰来,理想一定会实现。
3、颔联中写景中蕴涵哲理,请作赏析。诗人漫步在山峦间,穿行于曲折的溪流旁,草木茂盛,山路难觅,迷惘之时,突然发现前方花明柳暗,茅舍乡村。
顿感豁然开朗。道出了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也告诉我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困难时不要气馁,美好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右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词中作者用了“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天狼即天狼星,在此“天狼”比喻入侵北宋的辽国与西夏。
2.词中的“孙郎”是谁?。
5.跪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下册古诗名句赏析汇总
遡游从之,宛若水中央 诗经 蒹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诗经 渡易歌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坚。
屈原 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离骚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卓文君 白头呤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长歌行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汉乐府 饮马长城窟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在高,海不厌深。 曹操 短歌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 观沧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龟虽寿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曹丕 短歌行 高树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曹植 杂诗其一 仰手接飞猿,府身散马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白马篇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曹植 野田黄雀行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曹植 七哀诗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左思 咏史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 归田园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饮酒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灵运 登池上楼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 陆凯 赠范晔诗 精卫衔其木,将以填沧海。
陶渊明 读《山海经》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眺 晚登三山望京邑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 入若耶溪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胡太后 杨白花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民歌 敕勒歌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薜道衡 昔昔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虞世南 咏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 在狱咏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少小季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 回乡偶书 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咏柳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星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不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望月怀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登黄鹤楼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凉州词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 临洞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出塞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 凉州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
王维 使至塞上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 黄鹤楼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
6.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练习题
草树知春不久归,( ).
百般红紫斗芳菲.( ).(晚春)
于昭明堂。明堂孔阳。圣皇宗祀。( )。( )。五位时序。谁其配之。
世祖光武。普天率土。各以其职。猗欤缉熙。允怀多福。(明堂诗)
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圣皇莅止。( )。( )。乃父乃兄。抑抑威仪。孝友光明。于赫太上。示我汉行。洪化惟神。永观厥成。(辟雍诗)
乃经灵台。灵台既崇。帝勤时登。( )。( )。五行布序。习习祥风。
祁祁甘雨。百谷蓁蓁。庶草蕃庑。屡惟丰年。于皇乐胥。(灵台诗)
岳修贡兮川效珍。( )。宝鼎见兮色纷缊。
焕其炳兮被龙文。登祖庙兮享圣神。昭灵德兮弥亿年。(宝鼎诗)
启灵篇兮披瑞图。获白雉兮效素乌。
嘉祥阜兮集皇都。发皓羽兮奋翘英。
容洁朗兮于纯精。( )。
永延长兮膺天庆。(白雉诗)
因露寝兮产灵芝。象三德兮瑞应图。
延寿命兮光此都。( )。
参日月兮扬光辉。(论功歌诗)
7.初中古诗赏析题及答案(课外)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上片写秋凉情景。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九感怀。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所以,今天我们在欣赏时,主要借鉴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千万不要成了“爱上层楼”者,到时还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愿读者诸君莫道不受用,金榜题名时,你比我高兴。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大全 » 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题(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赏析)